零、预备知识
1、二元关系的相关概念
- 序偶
- 笛卡尔积
- 二元关系
- 关系的表示法:集合,关系图,关系矩阵
- 空关系,全关系,恒等关系
2、关系的运算
- 交,并,差,补
- 复合运算R∘S
- 逆运算
- 幂运算
3、关系的性质
一、相容关系
1、相容关系的定义
定义:设R是定义在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,如果R是自反的、对称的,则称R是A上的相容关系。
判断方法:R是相容关系⟺R同时具有自反性和对称性,绘制关系图和关系矩阵可以方便判断。例如,某相容关系R的关系矩阵如下图。
⎝⎜⎜⎜⎜⎜⎜⎜⎛100110011110011011110111111110001101⎠⎟⎟⎟⎟⎟⎟⎟⎞
2、集合的覆盖
定义:给定非空集合A,设有集合S={A1,A2,⋯,Am} 。如果
(1)Ai⊆A且Ai=∅,i=1,2,⋯,m;
(2)⋃i=1mAi=A。
则S被称作集合A的一个覆盖。
例如{{a,b,d},{c,f},{e}}和{{a},{b},{c,d,e},{f}}两个集合都是A={a,b,c,d,e,f}的覆盖
注意:一个集合的覆盖不是唯一的。
定理:给定集合A的一个覆盖S={A1,A2,⋯,Am} ,设:
R=(A1×A1)∪(A2×A2)∪⋯∪(An×An)
则R是A上的相容关系。
注意:不同的覆盖可能构造出相同的相容关系。
二、等价关系
1、等价关系的定义
定义:设R是定义在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,如果R是自反的、对称的、传递的,则称R为A上的等价关系。
判断方法:R是等价关系⟺R同时具有自反性、对称性和传递性。通常使用关系图来判断,等价关系一般描述某一群体所共有的性质,例如一袋彩虹糖中的同色关系,人群中的同姓关系,整数集中以n为模的同余关系等。
同余关系:设n为正整数,考虑整数集合Z上的以n为模的同余关系如下:
R={<x,y>∣x,y∈Z∧n∣(x−y)}
一般来说,记xRy为x≡y(modn),称为同余式。
即x≡y(modn)⟺xmodn=ymodn
2、集合的划分
定义:给定非空集合A,设有集合S={A1,A2,⋯,Am}。如果满足
(1)Ai⊆A且Ai=∅,i=1,2,3,⋯,m;
(2)Ai∩Aj=∅,i=j,i,j=1,2,3,⋯,m;
(3)⋃i=1mAi=A
则称S为集合A的一个划分(Partition),而A1,A2,⋯,Am叫做这个划分的块(Block)或类(Class)。
注意:集合的划分一定是该集合的一个覆盖,反之不然。
3、等价类与商集
定义: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,对∀x∈R,称集合
[x]R={y∣y∈A∧⟨x,y⟩∈R}
为x关于R的等价类(Equivalence Class),或叫作由x生成的一个R等价类,其中x称为[x]R的生成元(或叫代表元,或典型元)(Generator) 。例如[李白]同姓关系={x∣x姓李}
等价类[x]R的计算方法:对A中的任意x,找出以x为第一元素的所有序偶,将其第二元素构成集合,这个集合就是[x]R。
定理: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,则有下面的结论成立。
(1)对∀x∈A,[x]R=∅
(2)对∀x∈A,∀y∈A,如果y∈[x]R,则有[x]R=[y]R;如果y∈/[x]R,则有[x]R∩[y]R=∅
(3)⋃x∈A[x]R=A
定义: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,由R确定的一切等价类构成的集合,称为集合A上关于R的商集(Quotient Set),记为A/R,即
A/R={[x]R∣x∈A}
商集实际上是以等价关系R对集合A的一个划分。
商集A/R的计算步骤:
(1)任选A中一个元素a,计算[a]R。
(2)如果[a]R=A,任选一个元素b∈A−[a]R,计算[b]R。
(3)如果[a]R∪[b]R=A,任选一个元素c∈A−[a]R−[b]R,计算[c]R
以此类推,直到A中所有元素都包含在计算出的等价类中。
4、等价关系与划分的关系
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,则A对R的商集A/R是A的一个划分,称之为由R所导出的等价划分。
给定集合A的一个划分Π={A1,A2,⋯,An}, 则由该划分确定的关系
R=(A1×A1)∪(A2×A2)∪⋯∪(An×An)是A上的等价关系, 称此关系R为由划分Π所导出的等价关系。
总之,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与集合A的划分是一一对应的。
题型:求出与划分对应的等价关系
三、次序关系
1、拟序关系
定义: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,如果R是反自反、反对称和传递的,则称R是A上的拟序关系(Quasi-Order Relation),简称拟序,记为"<",读作“小于”,并将“⟨a,b⟩∈<”记为“a<b”。
序偶⟨A,<⟩称为拟序集(Quasi-Order Set)。
判断方法:R是拟序关系⟺R同时具有反自反性、反对称性和传递性⟺R同时具有反自反性和传递性。即如果一个关系具有反自反性和传递性,那么它一定具有反对称性,这一点通过反证法即可证明。
题型:拟序关系的判断和证明
2、偏序关系
定义: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,如果R是自反的、反对称的和传递的,则称R是A上的偏序关系(Partial Order Relation),简称偏序,记为“≤”,读作“小于等于”,并将“⟨a,b⟩∈≤”记为“a≤b”。
序偶⟨A,≤⟩称为偏序集(PartialOrder Set)。
判断方法:R是偏序关系⟺R同时具有自反性、反对称性和传递性。一般通过观察关系图的特点来判断。
注意:“≤”−“IA”=“<”,“<”∪"IA“=”≤",IA为A上的恒等关系。
题型:偏序关系的判断与证明
哈斯图(Hasse Diagram):通过以下方式对偏序关系的关系图进行简化得到关系R的哈斯图。
(1)省略自反性:去掉关系图中所有的自环。
(2)省略反对称性:若⟨x,y⟩∈R,则将x画在y的下方,去掉该边的箭头。
(3)省略传递性:若⟨x,y⟩∈R且⟨y,z⟩∈R,则去掉⟨x,z⟩所在的边。
注意:只有偏序关系才有哈斯图。
集合的最元与极元:设⟨A,≤⟩是偏序集,B是A的非空子集,
(1)如果∃b(b∈B∧∀x(x∈B→x≤b))=1,则称b为B的最大元素,简称最大元;
(2)如果∃b(b∈B∧∀x(x∈B→b≤x))=1,则称b为B的最小元素,简称最小元;
(3)如果∃b(b∈B∧∀x(x∈B∧b≤x→x=b))=1,则称b为B的极大元素,简称极大元;
(4)如果∃b(b∈B∧∀x(x∈B∧x≤b→x=b))=1,则称b为B的极小元素,简称极小元。
判断方法:
(1)b是B的最大元⟺b是B对应哈斯图的唯一最上端。
(2)b是B的最小元⟺b是B对应哈斯图的唯一最下端。
(3)b是B的极大元⟺在B对应的哈斯图中,b的上面没有其他元素。
(4)b是B的极小元⟺在B对应的哈斯图中,b的下面没有其他元素。
题型:哈斯图的绘制和最大元、最小元、极大元、极小元的确定
3、全序关系
定义:设⟨A,≤⟩是一个偏序关系,若对∀x∈A,∀y∈A,总有x≤y或y≤x之一成立,则称关系“≤”为全序关系(Total Order Relation)或者线序关系(Linear Order Relation),简称全序或者线序。称⟨A,≤⟩为全序集(Total Order Set)或者线序集,或者链(Chain)。
判断方法:如果R是偏序关系且对∀x∈A,∀y∈A,总有x≤y或y≤x之一成立;或者偏序关系的哈斯图是一条单链。那么该关系为全序关系。
4、良序关系
定义:设⟨A,≤⟩是一偏序集,若A的任何一个非空子集都有最小元,则称“≤”为良序关系(Well Order Rrelation),简称良序,此时⟨A,≤⟩称为良序集(Well Order Set)。
判断方法:如果R是偏序关系且A的任意非空子集都有最小元;或者R是有限的全序关系。那么该关系为良序关系。
区别:对于全序关系,只需要满足完全性(Totality),即对任意a,b∈A,必有a≤b或b≤a 。而良序关系要求任何非空子集(包括无限子集)都有最小元素。例如整数集上的≤关系是全序关系,而不是良序关系。而自然数集上的≤关系既是全序关系,也是良序关系。有限全序集一定是良序集。
题型:全序关系与良序关系的判断
四、函数
1、函数的基本概念
定义:设f是集合A到B的关系,如果对每个x∈A,都存在唯一的y∈B,使得⟨x,y⟩∈f,则称关系f为A到B的函数(Function)(或映射(Mapping) ),记为f:A→B。
其中A为函数f的定义域,记为domf=A;f(A)为函数f的值域,记为ranf=f(A)。当⟨x,y⟩∈f时,通常记为y=f(x),这时称x为函数f的自变量,y为x在f下的函数值(或象), 也称x为y在f下的原象。
注意: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,对于A中任意一个x,B都有唯一确定的y与之对应,否则不能称之为函数。例如一个计算机程序,任意的一个输入,一定会有唯一的输出,因此可以把计算机的输入-输出过程看出函数。
通常,将从A到B的一切函数构成的集合记为BA: BA={f∣f:A→B}。
类型:
(1)如果∀x1∀x2(x1∈A∧x2∈A∧x1=x2→f(x1)=f(x2))=1或者∀x1∀x2(x1∈A∧x2∈A∧f(x1)=f(x2)→x1=x2)=1,则称f为从A到B的单射
或一对一映射。
(2)如果ranf=B或者∀y(y∈B→∃x(x∈A∧f(x)=y)=1,则称f为从A到B的满射或从A到B上的映射。
(3)如果f既是单射,又是满射,则称f为从A到B的双射或一一映射。
(4)如果A=B,则称f为A上的函数;当A上的函数f是双射时,称f为变换(或置换)。

定理:设A,B是有限集合,且∣A∣=∣B∣,f是A到B的函数,则f是单射当且仅当f是满射。
题型:函数类型的判断、构造和证明
一些特殊函数:
(1)如果A=B,且对∀x∈A,都有f(x)=x,则称f为A上的恒等函数,记为IA。
(2)如果∃b∈B,且对∀x∈A,都有f(x)=b,则称f为常值函数。
(3)设A是全集U={u1,u2,⋯,un}的一个子集,则子集A的特征函数定义为从U到{0,1}的一个函数fA(ui),其中fA(ui)={10ui∈Aui∈/A。
(4)对有理数x,f(x)为大于等于x的最小的整数,则称f(x)为上取整函数 (强取整函数),记为f(x)=⌈x⌉;
(5)对有理数x,f(x)为小于等于x的最大的整数,则称f(x)为下取整函数 (弱取整函数),记为f(x)=⌊x⌋;
(6)如果f(x)是集合A到集合B={0,1}上的函数,则称f(x)为布尔函数。
(7)设A={a1,a2,⋯,an}是有限集合。从A到A的双射函数称为A上的置换或排列(Permutation),记为P:A→A,n称为置换的阶(Order)。n阶置换P:A→A常表示为P=(a1P(a1)a2P(a2)a3P(a3)⋯⋯anP(an))。
2、函数的运算
复合运算:设f:A→B,g:B→C是两个函数,如果f与g的复合关系
f∘g={⟨x,z⟩∣x∈A∧z∈C∧∃y(y∈B∧⟨x,y⟩∈f∧⟨y,z⟩∈g)}
是从A到C的函数,则称f∘g为f与g的复合函数。
注意:两个函数能够进行复合运算的条件是ranf⊆domg。复合运算满足结合律。
定理:设f和g分别是A到B和从B到C的函数,则:
(1) 如f,g是满射,则f∘g也是从A到C满射;
(2) 如f,g是单射,则f∘g也是从A到C单射;
(3) 如f,g是双射,则f∘g也是从A到C双射。
(4)如f∘g是A到C的满射,则g是B到C的满射;
(5)如f∘g是A到C的单射,则f是A到B的单射;
(6)如f∘g是A到C的双射,则f是A到B的单射,g是B到C的满射。
题型:f∘g的计算
逆运算:设f:A→B的函数。如果f−1={⟨y,x⟩∣x∈A∧y∈B∧⟨x,y⟩∈f}是从B到A的函数,则称f−1:B→A是函数f的逆函数(Inverse Function)。
注意: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能进行逆运算,只有双射函数才有逆函数。
定理:设f是A到B的双射函数,则:
(1)f−1∘f=IB
(2)f∘f−1=IA
(3)IA∘f=f∘IB=f
五、习题
1、关系类型的判断与证明
对于相容关系、等价关系、拟序关系、偏序关系的判断,可以通过画出关系矩阵和关系图来分析关系的五大性质,例如
- 自反性: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均为1或者关系图的每个节点都有自环;
- 反自反性: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均为0或者关系图的每个节点都没有自环;
- 对称性:关系矩阵对称或者关系图中两个节点之间不能只有一条边;
- 反对称性:关系矩阵对称位置乘积为0或者关系图中两个节点之间最多有一条边;
- 传递性:检查关系图中矢量三角形是否完备。
对于相容关系、等价关系、拟序关系、偏序关系的证明,结合定义及五大关系的定义进行证明。
2、函数类型的判断与证明
对于单射、满射、双射、变换的判断和证明,首先应把握对应的定义,其次要善于利用其对应的必要条件,在证伪时很有用。
- 单射:变量不同,则函数值一定不同;或者函数值相同,则变量一定相同;或者当有限集∣A∣=∣B∣时f是满射。
- 满射:B中的每一个值都有其A中的对应值;或者ranf=B;或者当有限集∣A∣=∣B∣时f是单射。
- 双射:同时是单射和满射;或者当有限集∣A∣=∣B∣时f是单射或满射。
- 变换:双射且A=B。